在地漁撈生產
一支釣即為使用釣竿來進行垂釣,漁民可以針對不同的目標漁獲來更換所使用的釣具與釣組。雖然單次捕撈量較少,但可以給上鉤的每條魚最好的照顧,可以提供消費者高品質的鮮魚。
相較於網具類捕撈,一支釣對海洋棲地的影響度較低,相當適合在苗栗的人工魚礁海域作業,許多漁民都是一支釣的箇中好手。 盤仔、鮸魚、黃雞魚、花身雞魚與各種石斑魚都是本地相當常見的一支釣漁獲。
定置網是一種將漁網固定在海中,並將之圍成海中的巨大迷宮,等待魚群隨著海洋潮流游入網中的被動式漁法。定置網每年固定在海中長達數個月之久,在海中亦產生人工漁礁的功能性,豐富周邊生態系。 魚群會在迷宮末端的箱網處休息並被捕撈,漁民可以篩選想要帶走的魚體,放生小魚以及釋放誤入定置網的鯨魚、海龜與其他保育類海洋生物,可說是對環境相當友善。
苗栗定置網的漁獲種類相當多樣,鯧魚、白帶魚、魽仔魚都是捕撈常客,業者會就近送往龍鳳漁港的魚市拍賣,想嚐鮮的千萬別錯過。
苗栗縣境內山多平原少,擁有豐沛、優良的水資源及常年穩定的氣候,造就十分適宜養殖大閘蟹的環境。苗栗縣政府花費許多心力輔導地方養殖大閘蟹,於2011年,苗栗縣政府與上海海洋大學簽訂《中華絨螯蟹養殖科技合作協議》,該校養殖團隊進駐苗栗,輔導地方業者改善育苗、養殖等技術,並提供獨家營養飼料配方,大幅提升苗栗大閘蟹的品質,建立「苗栗優質大閘蟹」品牌。
除引進優良技術外也嚴格控管大閘蟹養殖流程,包含飼料抽檢、水質及上市前藥檢等各環節,並訂定專屬產地標章和防偽「蟹環」,在上市前須通過64項藥物殘留及戴奧辛含量檢驗,才能核發,認明專屬產地QR code標章雷射認證。 民眾可透過蟹環上QR code查詢了解大閘蟹身家背景、蟹農養殖資料與各檢驗報告等完整生產履歷,讓消費者享受美味的同時,吃得安心又能顧及健康。
傳統漁法文化
石滬為漁民於潮間帶以人工方式搭建的陷阱類漁具漁法,利用大小不等的石頭疊砌成八字或半圓形的矮牆,圍成一圈稱之為石滬。海水漲朝時,魚群順著海水進入石滬覓食;退潮時因海面已低於石堤,魚迴游至捲曲處而被困於滬内則成了滬中魚,這時居民便可算準潮汐起落按時前往捕撈。
因現今漁業設備不斷創新改善與人口外移嚴重,石滬曾一度陷入崩壞、消失的命運,石滬修造技術面臨無後人學習和傳承的困境。現今已不使用石滬進行捕撈作業,將其轉型為觀光活動辦理,讓傳統漁業文化得以保留傳承。
苗栗縣後龍鎮23座石滬剩目前僅剩2座,尚存合歡及母乃兩座完整石滬為台灣全島保存最完好的兩座石滬,而合歡石滬內更有星、月亮、太陽形狀等滬目;後龍以南則以苑裡鎮的狀元石滬最為人知,石滬不僅僅是一個產業的工具、建築,背後更有豐富的社會文化。
牽罟,台灣傳統捕魚方式之一。依潮汐及天氣判斷是否適合出海撒網,漁民會搭竹筏或舢舨出海佈網,再由岸上多人協力將魚網拉上岸。
早期,每當魚汛來臨時,沿海的居民分派人手,全天候守在海邊,當發現魚群出沒時,便以此漁法進行捕撈作業,凡是參與的人皆能分到一些漁獲,是古時相當重要的捕撈漁法,牽罟活動在臺灣已有多年歷史,因人口外移、居民老化及技術斷層等因素影響,這種需要大量人力的牽罟已停滯多年,現今已轉為觀光活動讓遊客進行體驗的同時,又能傳承這項傳統漁法。目前苗栗縣竹南鎮、後龍鎮仍有在進行此項漁法傳承,不定期有牽罟活動可以體驗參與。